团章  | 团旗  | 团徽  | 团歌  | 旧版链接
新闻中心
院系动态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系动态

团学快讯(第十八期)|河北大学一周团学动态速览!

发布时间:2024-08-26 作者: 校团委 来源: 本站


汇聚一周团学新闻

掌握河北大学团学资讯

今天河小讯为大家带来了

第十八期团学快讯

相信大家都已经等不及啦

快跟上我的步伐

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精彩内容吧!



建筑工程学院

 

“编城战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编城战队成员围绕智能建造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通过网络会议确定了项目的重点任务,像前端页面的设计、后台数据的管理以及传感器数据的处理等。大家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分配了任务,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过程。在几周的时间里,他们设计并优化了前端页面,使其能在不同设备上都显示良好。并成功搭建了数据库和数据接口,将整个项目部署到了云服务器上进行测试,确保系统能够顺利运行。除了技术方面的进步,同学们还通过参观企业和与行业专家的交流,积累了实际经验。整个实践过程中,团队不仅提升了技术能力,还增强了合作与沟通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访聚城市,擎画乡村”社会实践活动:

建筑工程学院“梦想工程师”团队在老师带领下抵达了邢台市燕赵山庄一社区,展开了“访聚城市,擎画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志愿活动以了解乡村的变化为主,通过采访各位村民,我们了解到了从六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各方面的显著变化。本次活动以采访乡村民众为主。活动开始的第一时间,正值村中放映电影的闲暇时刻,为了更好地体会和融入村子里的生活,团队成员们决定为村民发放一些食品来更好地体验电影。随着活动的开始,团队成员分为多组展开了采访工作,其中又分为了入户采访和街头采访两种方式来更好以及更全面地了解村民们的想法。通过本次活动,团队成员们更加坚定了作为青年要为乡村振兴工作以及中华崛起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到探望昔日之生活,展望明日之风采,今后,团队将继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励青年们在新时代发光发热。

 

阳光先锋队在河北省邢台市展开调研:

7月30日,建筑工程学院阳光先锋队在河北省邢台市展开了调研。团队实行深度考查,对当地居民进行交流采访,从老人口中了解到诸多建设成果。团队成员深入村中,聆听老人细述变迁。从泥泞小径到柏油大道,从简陋平房到温馨楼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人眼中满是对过往的怀念与今日的自豪,感慨万分。此次实践,不仅让我们见证了家乡的飞速发展,更深刻理解了岁月的沉淀与变迁的力量。老人们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讲述着网络进村、医疗便捷、文化丰富等带来的便利。让我们对乡村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充满前行的动力!随后,我们又对所见到的变化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希望能更好地铭记,并激励着我们不断推动家乡发展。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更了解到了人们不懈努力后所建设的成果,这些都激励着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公共卫生学院

 

“青春红丝带,防’艾’不防’爱’”暑假实践活动:

暑假期间,在贾瑞强老师指导下,防艾宣讲团开展了“青春红丝带,防‘艾’不防‘爱’”艾滋病预防志愿服务活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在保定及周边地区的社区和学校,通过发放资料、组织互动游戏、开展街边采访、组织健身操活动等,向公众宣讲艾滋病知识,包括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强调安全性行为和定期检测的必要性。此次活动成效显著,不仅有效提高了公众艾滋病防治意识,促进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接纳支持,还展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青春风采。防艾宣讲团成员表示将继续努力,为实现“零艾滋”目标奋斗,为社区健康防护贡献力量。

 

 

中医学院

 

中医学院赴张家口龙关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近期,中医学院“杏林党建——医路薪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党委书记赵禹的带领下,赴张家口市赤城县龙关镇青羊沟村、里口村开展中医义诊、中医药科普宣传及野生药用植物识别行动。在里口村,教师李海滨为村民把脉问诊,用中医特色疗法为村民诊治;团队还为村民带去防暑降温药品,现场进行中医药科普宣传,不仅让村民增强了健康保健意识,还切身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医者关怀。中药教师梁宪茂、强亭燕手把手教同学们识别当地野生药材,将实物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使队员更直观地认识了药用植物的外形和功效,通过对野生中草药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有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今后,学院将持续开展中医药服务下基层、进山区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医脉相承小分队开展“河北省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传承”暑期实践活动:

今年8月,河北大学中医学院医脉相承小分队赴保定市、秦皇岛市、衡水市、石家庄市、廊坊市、北京市6个地区开展“河北省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传承”暑期实践活动。本次实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宣传与科普中医药文创,开展中医义诊,参观博物馆和医院智慧药房,学习和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成员将中医药的精髓融入滴胶等艺术,让古老的药方以文化宣传的方式焕发新生。此次实践让成员们体会到中医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并且对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不仅增强了我们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认同,更激发了我们对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热情与责任。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社会实践:

7月22日-26日,中医学院薪火相传小分队在保定市莲池区乐凯社区、红阳社区、红星社区分别开展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宣传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团队向社区内的老人和儿童进行中药普及、太极展示、穴位保健、健康教育以及耳穴贴敷等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向群众展现了中医药的魅力和基础保健知识,让群众能认识中医,了解中医,爱上中医。通过此次活动,团队成员将课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后续的调查随访,参加活动的群众表示他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种认识极大地提升了个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使居民们更自觉地运用中医药知识解决健康问题。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辛集籍学生在辛集市第一医院进行临床见习社会实践:

8月12日-23日,学院辛集籍学生在辛集市第一医院进行临床见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根据医院安排,学生们前往普通外科、胸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骨科、病理科等科室进行轮转见习。本次见习实践,帮助学生熟悉临床一线,了解临床科室的实际运行情况和日常工作状态,弥补理论学习难以触及的深度与广度,让他们对书本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未来,我院将持续化开展此类实践,深入贯彻新医科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并实践复合医学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河小芽口腔健康宣讲团”实践团队赴衡水、沧州、邯郸、邢台等地开展社会实践:

8月1日-18日,基础医学院“河小芽口腔健康宣讲团”实践团队赴衡水、沧州、邯郸、邢台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在各实践地,团队通过创意绘本、发放宣传手册,有奖竞答,开展趣味小课堂等多种形式,向大众科普错颌畸形、牙外伤、龋齿等常见口腔问题的预防及应对措施。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队一致认为,要持续深入群众,怀揣医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宣传口腔健康知识。

 

“护胃队”实践团队赴沧州南皮开展社会实践:

8月1日-15日,基础医学院“护胃队”实践团队赴沧州南皮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地,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宣传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的胃病风险。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队一致认为,这次经历让其深刻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将把此次实践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持续推动胃病预防知识的普及,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红医小分队”实践团队赴保定唐县开展社会实践:

8月15日-17日,基础医学院“红医小分队”实践团队赴保定唐县开展社会实践。在保定市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团队采访场馆工作人员、挖掘红色故事,担任红色讲解员,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以医学生自己的话语体系向参观者介绍红色历史。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队一致认为,未来将继续在探寻红医精神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行动唤醒医学青年的使命担当,为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护理学院

 

“老年护理”调研分队前往保定市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为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河北大学护理学院“老年护理”调研小分队于保定市社区开展了针对“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的调研活动。小队成员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科普安全知识、组织线下讲座以及进行交流谈心等多种形式,深度洞悉老年人对当地社区护理服务的满意状况,广泛地向老年人普及了居家安全知识,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成功举办2024年保定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

8月15日,保定市民政局、保定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促进会、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保定市委、保定市妇女联合会等部门组织,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成功举办了“2024年保定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保定市民政局副局长汤鞠敏、保定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余红光、保定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杨小宁、河北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殷小平、保定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李保申、保定市民政局工会主席闫江源、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杜小静出席大赛开幕式。河北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殷小平致辞。本次竞赛的顺利举办,营造了崇尚技能、尊重劳动、关爱养老服务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训、以赛促建,激发了护理员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的热潮,从而进一步提高养老护理的服务质量,为保定市养老护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宋史研究中心

 

“侗韵新篇:多彩侗乡、感受魅力非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1日,宋史研究中心“侗乡非遗,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侗韵新篇:多彩侗乡、感受魅力非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为期45天的实践活动中,宋史研究中心侗乡非遗,薪火相传实践团队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亲身体验并深入学习了该地区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

活动期间,团队成员被侗族大歌的和谐之美深深吸引,那悠扬的歌声仿佛天籁之音,展现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同时,团队成员还体验了侗族“多耶舞”。“多耶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展现了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形式,不仅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多耶舞”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对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这一举措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多耶”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多耶舞的欢快节奏也让大家感受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这些文化表现形式,不仅让团队成员领略到了侗族艺术的精髓,更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此外,团队成员还深入考察了当地的农业文化,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三江不仅有多彩的非遗文化和举世闻名的建筑艺术,还有独特的饮茶文化“三江茶”。“三江茶”的种植历史已有1800多年,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茶叶的早萌芽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1.5万亩,是当地民众持续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庭院,每一处都透露着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勤劳。这种对土地的深情厚谊,让团队成员对农耕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风雨桥逐渐成为各地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宜阳风雨桥作为百里侗乡的新地标,其独特的侗族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文化的完美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在探访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被侗族人民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与审美追求所震撼。这些建筑不仅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团队成员对侗族建筑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特色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除了上述文化形式外,刺绣文化(侗绣)的精湛技艺、戏曲文化的独特韵味、三江农民画的质朴生动,以及革命文化的历史沉淀,都让团队成员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种子。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文化传承者的重要角色,并纷纷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之中。

展望未来,这支团队有望成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人关注非遗文化,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世代相传、熠熠生辉。

 

本期团学快讯就到这里了

下期小知将为大家带来更多资讯

敬请期待~

我们下次再见~

河北大新青年
联系我们
  • 电话:(86) 312 5079462
  • 邮箱:hbuxtw@126.com
  •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河北大学多功能馆东门二楼
  • 邮编:071002
版权所有:共青团河北大学委员会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冀ICP备05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