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章  | 团旗  | 团徽  | 团歌  | 旧版链接
新闻中心
院系动态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系动态

“我和我的祖国——影像史学视野下的祖国70年变迁”历史学院社会实践第一站——王硇村

发布时间:2019-07-17 作者: 共青团河北大学委员会 来源: 本站

 伴着绵绵细雨,我院师生以“我和我的祖国——影像史学视野下的祖国70年变迁”为社会实践主题,参观调研了具有红色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太行川寨——邢台沙河柴关乡王硇村古石楼群。山外青山楼外楼,川寨风光一目收。疑是置身巴蜀地,却见太行水长流。




 建村人明朝永乐年间武官王得才,因遭变故逃至此处,建王硇村,村中条条小路通村外,畅通无阻,家家户户有暗道,暗道相连,最高石楼、碉堡、伸曲巷、东南缺巷,这些带有军事防御性的石楼建筑保卫了一方土地。

 我们一边走在斑驳油画般秀美的小巷,一边欣赏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石楼建筑群,触摸那历经百年风霜雨雪的石英石块砌成的墙面,我们感受到了石楼建筑的建设之考究,雅致含蓄又飘逸浪漫。




 由明至清,王硇村建筑在不断完善,碉楼式耳房上有龙首鸱吻或瓦兽、三角形与圆弧形楼脊的建筑风格来自天圆地方的传说、东南缺巷的习俗来自“巽”爻,无一不体现着石楼群的传统文化色彩以及与四川一带古居民“血脉相承”的鱼水关系。我们深知古迹的不可替代性,便向村民发放宣传单以宣传保护古迹的重要性,村民们都表示会珍惜村庄一草一木。

 参观红色文化馆时,面对抗日政府驻地、抗日交通站、抗日高级小学旧址,抗日先烈们为赶走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殚精竭虑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方式向当地的村民了解村庄历史以及现状,得知了曾经村中的生活状况并不好,甚至于闭塞贫困,从王鸿先生在村中的写生中就可见一斑,反观现今,在美丽村庄的建设中王硇村脱颖而出,依托古建筑及传统文化发展,获得了“中国传统文化名村”等称号,这使村民们不仅在发展中受益,更在宣传村落文化中倍感自豪。



 调研结束,突降大雨,一行人围坐一起分享实践感悟,大家悉数古村落发展条件与先烈为古村落做出的杰出贡献,感慨万千、收获颇丰。本次“我和我的祖国”暑期社会实践的开展,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当地民众在党的领导下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对文物古迹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大家由衷体会到,祖国,既古老文明,又朝气蓬勃。作为新时代青年会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信念。






--影像史学视野下的祖国70年变迁社会实践

历史学院供稿

河北大新青年
联系我们
  • 电话:(86) 312 5079462
  • 邮箱:hbuxtw@126.com
  •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河北大学多功能馆东门二楼
  • 邮编:071002
版权所有:共青团河北大学委员会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冀ICP备05007415号